第二课
小说界革命
(四)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清末四大小说杂志
本课程参考书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三课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新青年》:
“八不主义”
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
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三、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第四课
创造社
新月社
语丝社
四、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
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
第五课
第二章 鲁迅
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
青少 年时代的 鲁 迅
鲁迅的故乡
鲁迅的故乡
鲁 迅 童 年 读 书 的 地 方
(2)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1902)
“进化论”
《天演论》
(3)日本留学与弃医从文(1902-1912)
东京从文
鲁迅同仁
(4)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1912-1916)
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
钱玄同的“劝驾”
中 年 的 鲁 迅
(2)彷徨与探索(1923-1926)
(3)从厦门到广州(1927)
第六课
3、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
晚 年 的 鲁 迅
鲁 迅 的 一 家
鲁迅著作一览(1)
鲁迅著作一览(2)
二、鲁迅的小说
鲁迅小说创作目的:
第七课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重点作品分析:
2、现代小说经典之作——《阿Q正传》(1921年)
“阿Q精神”的具体表现:
第八课
“阿Q精神”的具体表现:
3、《伤逝》(1925年10月)
《呐喊》《彷徨》的文学史价值: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一)表现的深切——
创造人物刻画新模式
第九课
2、创造人物刻画新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
《孔乙己》
2、多样性
三、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散文诗集《野草》
《朝花夕拾》散文目录
(1)《朝花夕拾》的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特征
(2)《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
《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
第十课
抨击封建教育、封建伦理道德
(3)《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无常》节选
2、“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 ——散文诗集《野草》
(1)《野草》社会背景和鲁迅思想特征
(2)《野草》的主要内容
(3)《野草》的主要艺术特色
第十一课
第三章 二十年代小说
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二、 “为人生派”的现实主义小说
“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是黑暗矛盾的社会现实
“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和作品
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
叶绍钧长篇小说《倪焕之》
冰心的问题小说
第十二课
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
(三)乡土小说(也称“乡土写实小说”)
“乡土小说”代表作家和作品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
“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四个美学特征
四个美学特征(4)
“自叙传抒情小说”作家作品
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郁达夫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十三课
郁达夫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
第四章 通俗小说
一、如何认识和评价“通俗文学”
二、民国旧派小说
三、新文学迫使旧派小说向“俗”定位
第十四课
第五章 郭沫若
一、 生平及文学活动
1、童年时期
2、留学日本
3、20年代文学活动和《女神》的诞生
1921-1922
4、流亡日本(在日本的第二个10年)
5、在抗战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烽火中
新中国成立后
二、诗歌创作
《女神》
第十五课
(4)《女神》无可替代的文学史地位:
2、代表诗作:《凤凰涅槃》
《凤凰涅槃》
(1)《凤凰涅槃》思想内容
(2)《凤凰涅槃》的艺术特色
《天上的街市》(风格细腻轻盈,充满美好向往)
日暮的婚宴 (选自第三辑,风格浪漫,想象丰富)
《炉中煤》
第十六课
第六章 20年代的新诗
一、“五四”新诗运动和尝试中的新诗
新诗运动
“五四”白话新诗的第一位尝试者——胡适
从旧式诗词、曲里脱胎出来
《光明》朱自清
《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
二、“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湖畔诗人
《蕙的风》汪静之
冰心小诗2首
第十七课
《月夜》沈尹默
《我是一条小河》冯至
二、新诗规范化与前期新月派的创作
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新月诗人”——闻一多
闻一多的“三美”诗歌理论
闻一多的诗作
《死水》闻一多
《发现》闻一多
《一句话》闻一多
第十八课
3、新月诗人——徐志摩
2、诗歌创作(教材P87-88)
诗歌及其艺术特色
《沙扬娜拉》
偶然(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再别康桥》 徐志摩1928⁄11⁄6
四、新月诗人——朱湘
《采莲曲》朱湘
《断章》卞之琳
六、象征诗派
《律》李金发
《有感》李金发
第十九课
第七章 散文
曾朴
20年代散文的几种典型文体
鲁迅和“随感录”作家群
鲁迅的杂文
散文诗鲁迅又是现代散文诗的鼻祖
周作人等人的“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
周作人(1885-1967)
五四运动落潮后
周作人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周作人的特色
周作人散文
俞平伯、钟敬文、冯文炳
第二十课
三、朱自清、冰心和“文研会”作家散文
朱自清的抒情美文
朱自清散文的两大特色
(2)长于写景
《匆匆》
《春》
冰心的“小诗体”散文
梁遇春的“随笔体”散文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散文
“现代评论派”散文家:徐志摩、陈西滢等
第二十一课
第八章 20年代的戏剧
二十年代戏剧概况
中国古典戏剧本身并不具备改革的因素
1、文明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2、早期戏剧团体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
春阳社
进化团
3、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4、20年代戏剧作家和作品
欧阳予倩(1889-1962)
丁西林(1893-1974)
田汉(1898-1968)
郭沫若(1892-1978)
第二十二课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
1、基本概念
2、“左联”概况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
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提倡革命现实主义
“左联”的历史功过
3、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
(2)太阳社
4、“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和评价
第二十三课
4、“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和评价
5、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6、与其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学流派的论争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第十章 30年代小说(二)
一、生平与创作
2、创作概况
第二十四课
2、创作概况
茅盾创作视角和人物主体的转换线索
(三)小说创作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二、长篇小说《子夜》
2、《子夜》构思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有关
(二)《子夜》的情节结构
第二十五课
《子夜》的情节结构
《子夜》的情节结构
(三) 3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吴荪甫
吴荪甫——是时代大潮中战败的英雄
吴荪甫——性格的两面性
第二十六课
2、吴荪甫形象的塑造
3、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四)《子夜》的艺术成就
《子夜》的艺术成就
《子夜》的局限与不足
三、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
2、主题进一步深化
第二十七课
第十一章 老舍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生平与创作概况
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老舍的小说创作
短篇集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1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2
第二十八课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3
三、《骆驼祥子》: 对城市文明病于人性关系的探讨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情节梗概
1、祥子形象
祥子形象的意义:
2、虎妞
《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心理描写实例比较:
四、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第二十九课
四、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幽默艺术
第十二章 巴金
一、生平概况
生平概况
二、巴金小说创作
1、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灭亡》1929
第三十课
《新生》 1932
《爱情三部曲》1932-1933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爱情三部曲》
巴金前期小说
2、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憩园》1944
第三十一课
《寒夜》1946
《寒夜》
三、新文学运动中的一块丰碑《激流三部曲》
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
《家》的多重主题(1)
《家》的多重主题(2)
《家》的多重主题(3)
觉新形象
觉新形象
《家》的艺术成就与局限
第三十二课
第十三章 沈从文
一、边地湘西的“歌者”:生平与文学道路
生平与文学道路
沈从文主要作品
二、真实而浪漫的“湘西回忆”
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1)对湘西各阶层人民生活的真切表现
《柏子》
《萧萧》
第三十三课
《丈夫》
《贵生》《牛》
《雪晴》
《长河》
《长河》
《长河》
《长河》
(2)写出湘西生活的原始与浪漫
《龙朱》 《媚金,豹子与那羊》
《月下小景》
《月下小景》
边城
边城
边城
边城
《边城》的艺术特色
第三十四课
中国现代文学(下)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第十四章 小说(二)“导言”
第一节 “左联”和左翼小说
第一节 “左联”和左翼小说
第一节 “左联”和左翼小说
第三十五课
第一节 “左联”和左翼小说
1。代表作家和作品: 丁玲(1904-1986)
1。代表作家和作品: 艾芜(1904-1992)
1。代表作家和作品: 萧 红(1911-1942)
第三十六课
1。代表作家和作品: 萧 红(1911-1942)
1。代表作家和作品:萧军(1907-1988) 端木蕻良(1912-1996)
1。代表作家和作品:吴组缃(1908-1994)
第三十七课
2。左翼小说的特征
第二节 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2。“京派小说”的特色(2)
3。代表作家和作品(1)
第三十八课
二、独立作家
第三节 海派小说
二、海派小说发展的第一阶段:初期性爱小说
三、海派小说发展的第二阶段:新感觉派小说
第三十九课
2。代表作家与作品(2)
3。新感觉派小说的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第一节 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
第四十课
第一节 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
第二节 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
2。《金粉世家》:
二、刘若云的社会言情小说
第三节 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第十六章 新诗(二)“导言”
第一节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第四十一课
三、中国诗歌会派的创作特色:
殷夫:《1929年5月1日》
四、中国诗歌会派诗歌的局限
五、中国诗歌会外的诗人:臧克家
第二节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三、代表作家与作品(1): 1。徐志摩— 前期:单纯的信仰,如《雪花的快乐》
三、代表作家与作品(2): 2。陈梦家:揭示(表现)“灵魂的战栗”,如《一朵 野花》
第三节 现代派诗歌创作
第四十二课
第三节 现代派诗歌创作
二、“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特征
三、“现代派”诗与中国传统诗歌的联系 1。向传统回归:意象的主客体交融;意象原型的选用(深谷、烟水、古井、残阳等);“人
《寻梦者》——(2)
2。一支残损的手:《我用残损的手掌》
四、“汉园三诗人”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第一节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1)
第四十三课
第二节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2)
第三节 《故事新编》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第一节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第二节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 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第三节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第四节 报告文学与游记
二、代表作家和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第十九章 曹 禺“导言”
第四十四课
第一节 从《雷雨》到《原野》
2。《雷雨》的“生命编码”——哲理意蕴(2):
3。蘩漪的性格与命运
二、《日出》
第四十五课
二、《日出》
三、《原野》
第二节 《北京人》与《家》
第四十六课
2。《北京人》的诗意与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第一节 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 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1)
第一节 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 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2)
第一节 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 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3)
第二节 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
第四十七课
第二节 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 的文学分割与并存(1)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 的文学分割与并存(2)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 的文学分割与并存(3)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 的文学分割与并存(4)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 的文学分割与并存(5)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 的文学分割与并存(6)
第四十八课
第二节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1)
第二节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2)
第二节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3)
第二节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4)
第二节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5)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导言”
第一节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1)
第二节 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二、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
第四十九课
二、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
三、赵树理小说的地域民俗特色
第三节 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二、赵树理的评书体现代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第二十三章 小说(三)“导言”
第一节 国统区的暴露讽喻小说(1)
第一节 国统区的暴露讽喻小说(2)
第五十课
第一节 国统区的暴露讽喻小说(2)
第一节 国统区的暴露讽喻小说(3)
第一节 国统区的暴露讽喻小说(4)
第一节 国统区的暴露讽喻小说(5)
第一节 国统区的暴露讽喻小说(6)
第二节 国统区的体验与追忆小说(1)
第二节 国统区的体验与追忆小说(2)
第五十一课
第二节 国统区的体验与追忆小说(3)
第二节 国统区的体验与追忆小说(4)
第三节 沦陷区的通俗与先锋小说(1)
第三节 沦陷区的通俗与先锋小说(2)
第三节 沦陷区的通俗与先锋小说(3)
第五十二课
第三节 沦陷区的通俗与先锋小说(3)
第三节 沦陷区的通俗与先锋小说(4)
第三节 沦陷区的通俗与先锋小说(5)
第四节 解放区的现实与民间小说(1)
第四节 解放区的现实与民间小说(2)
第四节 解放区的现实与民间小说(3)
第四节 解放区的现实与民间小说(4)
第五十三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第一节 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
第二节 国统区、沦陷区通俗小说的“现代化”(1)
第二节 国统区、沦陷区通俗小说的“现代化”(2)
第二节 国统区、沦陷区通俗小说的“现代化”(3)
二、武侠通俗小说(1)
二、武侠通俗小说(2)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第一节 艾青的历史地位
第五十四课
第一节 艾青的历史地位
二、艾青的历史影响
第二节 艾青诗中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一、艾青诗中的中心意象之一:土地(2)
一、艾青诗中的中心意象之一:土地(3)
二、艾青诗中的中心意象之二:太阳(1)
二、艾青诗中的中心意象之二:太阳(2)
第五十五课
第三节 艾青诗中的忧郁
二、艾青式忧郁的价值
《手推车》1938年初
第四节 艾青诗的艺术与形式
第五十六课
《车过武胜关》(1938。4。初)
《青色的池沼》(1940。3。)
二、艾青诗中的光与色
二、艾青诗中的光与色
第五十七课
二、艾青诗中的光与色
三、艾青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四、艾青诗中的自由体与散文美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第一节 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2、抗战初期新诗的特征
3、抗战初期诗歌形式的探索与改造
第五十八课
4、诗歌的散文化倾向
《给战斗者》
二、抗战中期的新诗
2。对新诗形式美的追求
3。对诗的个性新的自觉追求
第五十九课
3。对诗的个性新的自觉追求
臧克家《泥土之歌》中的诗
3。对诗的个性新的自觉追求 (2)戴望舒:这个时期写出了《灾难的岁月》,其中《我用残损的手掌》等篇曾传诵一时,被认为是戴望舒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续)
4。七月诗派
2。七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第六十课
3。七月诗派的艺术成就
3。七月诗派的艺术成就
4。七月诗派的价值
5。七月诗派总体倾向中的个人独特性
第六十一课
5。七月诗派总体倾向中的个人独特性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新诗
第二节 从校园诗人群到“中国新诗派”
3。校园诗人群的代表:冯至的“十四行诗”(1)
第六十二课
3。校园诗人群的代表:冯至的“十四行诗”(2)
3。校园诗人群的代表:冯至的“十四行诗”(2)
二、中国新诗派
3。现代诗的定义
第六十三课
穆旦:《旗》
4。代表诗人和作品(2)
4。代表诗人和作品(3)
第三节 敌后根据地的诗歌: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
第六十四课
二、歌谣体新诗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第一节 报告文学的勃兴
一、抗战初期的报告文学
第二节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二、“孤岛”杂文
四、解放区的杂文
第三节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第六十五课
第三节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第一节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2。“广场戏剧”的创造
3。话剧民族化的尝试
二、第二次高潮:敌后根据地的广场戏剧
4。广场戏剧中的优秀成果
(2)《白毛女》的成就
第六十六课
(3)《白毛女》的影响
三、第三次高潮: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戏剧
第二节 大后方和“孤岛”的“剧场戏剧”
一、历史剧创作的潮流
二、相持阶段历史剧繁荣的原因
五、该期历史剧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1。郭沫若
(4)郭沫若历史剧的表现特征
(6)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个性
五、该期历史剧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二、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4。代表作家:夏衍
三、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第三节 沦陷区的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
三、沦陷区戏剧的“市民化”倾向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1949)